上一版/ 04 版:副刊 /下一版  [查看本版大图
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
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

张仁泽书法艺术欣赏

新即墨 新闻    时间:2020年12月14日    来源:新即墨



  □ 赵伯光

  一九九五年金秋时节,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作品展在崂山举行,我有幸结识了时任即墨市书协主席张仁泽先生。此后的数次交往,加之我们都有一段军旅生活经历,更因仁泽以其谦和诚朴的山东人特有气质,给我留下亲切美好的印象。
  仁泽学书,以唐楷为门径,宗法颜柳,后因学习篆刻,得以拜谒武中奇、萧娴先生,经老一辈书家悉心指授,于邓石如、吴让之、吴大澄、杨沂孙、吴昌硕诸贤篆法多有参悟,用功尤勤,临池无间寒暑,终以小篆坚实的基本功脱颖而出。
  品读仁泽书作,小篆圆劲婉通,藏头护尾,线条坚实准确,骨力内涵,结字方圆兼备,匀整而不板滞,转折处尤其功力,深得杨沂孙法乳。以篆书“赤壁怀古”四条屏与“读义理书”相比较,前者为仁泽多年习篆的形质之功,当属传统篆书的看家本领,而后者参以老缶笔意,线条内部运动益见丰富,结体趋向活泼,不难看出作者正在着力突破小篆结体过于严整、规范的局限,求得空间处理上与运笔节奏变化相协调而走出的坚实的一步。我为这成功的一步喝彩!这一步,即是他对老缶篆意的參悟,又是他兼涉行书撷取情性的结晶。仁泽知小篆之整,复追大篆之散,他的大篆直取《石鼓》之圆融浑厚,借鉴吴昌硕用笔之遒劲,打破《石鼓》结字之方正,而未将字形拉得过长,把握得当,是仁泽善于比较、借鉴、取舍的清醒之处。为拓宽视野,丰富笔路,他于汉隶、行草亦广为探究吸纳,融于腕底,这是仁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蓄势待发,为脱出古人窠臼所作的艰辛努力。
  欣赏一部书法作品,“需看其笔法,观其结构,思其笔意,尚其章法。”笔法与结构,反映书法之“形”;笔意与章法,反映书法之“神”。而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,就绝不能仅仅止于技术性层面。生活的多样性,人的多样性,必然要由艺术家去揣摩、去感悟其中的规律,去寻找、捕捉赋予其本质特征的个性和神韵。形神兼备是书法艺术美的核心,书法之难,在于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的内涵提炼之功。书法之妙,在于形神百变、气象万千的形象塑造之力。仁泽先生的书法作品,有继承又有发展,出新意于法度之内,化古为我。从中可以感受到落之既久,其发必速的强悍劲力。
  仁泽书法富于力量,或古朴,或豪放,或刚健,或练达,无不荡气回肠。气韵之于书家,是一种力,是一种势,是一种“情动于中而发于言”的激情和节律,古人所谓画有六法,第一便是气的生动,气韵不是技术,也不是功利,而是一种魅力,这种魅力亦非勤学苦练可以修来,而必然建立于广博的文化视野,深厚的知识积累,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过人的艺术天赋的综合学力的基础之上。正因为如此,仁泽书法作品尤为珍贵。
  仁泽年华正富,我为他庆幸,继承传统,法古而不泥古,坚持走正路,辛勤耕耘,终有所获;我衷心期望他步入更新的领域,追求更高境界,以自家面目和更大成就秀于书坛。

  作者简介:赵伯光,著名书法家,先后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、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、中国书协“德艺双馨艺术家”荣誉称号。我区原书协主席张仁泽1995年以来师从赵伯光先生,深得先生教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