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版/ 04 版:副刊 /下一版  [查看本版大图
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
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

追忆父亲

新即墨 新闻    时间:2021年11月24日    来源:新即墨
  范学伟
  父亲离开很久了,每次想起时泪水总是夺眶而出,任凭时光流逝依然刻骨铭心。
  父亲一生经历了坎坷。9岁时,爷爷去世,几个月后奶奶追随而去。数月内接连失去双亲,父亲和4岁的姑姑成了孤儿。父亲的二叔——我的二爷爷当时已有七个儿女,尽管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还是坚持领养了父亲和姑姑。
   父亲是家里的老大,没有上过学,放牛、割草、锄地、拾粪啥活都干,10岁时就进了生产队挣工分。我曾问过父亲,没捞着上学,您心里抱怨吗?父亲的眼里泪光闪烁,“那时候很难,活着都很不易了,假如当时不是你二爷爷收留,或许爸爸和姑姑早已不在了,人要学会感恩。”父亲的话掷地有声。多年来,他们一直把二爷爷和二奶奶当成亲生父母一样孝敬。
  上世纪50年代末,只有十几岁的父亲跟随生产队参加南泉挪城水库大坝的修筑。那个年代没有车,连拖拉机都很少见,村民们披星戴月步行三十多里路才能到达工地。因为常年营养不良,父亲的身材瘦弱矮小,工头建议父亲干“小工”,而他却执意干“大工”,稚嫩的肩头被扁担磨破了皮,脚底挤出了密密的血泡,他咬牙坚持着,一干就是三年。
  父亲的性格温和仁厚,对人宽容大度。在那个忍饥挨饿的年代,农户们土里刨食,经常地邻之间为多播了一行种子或毁坏了几棵庄稼而争吵,而父亲从不争抢计较。他的诚信和善良换来街坊们良好口碑。邻里之间有个纠纷摩擦,都愿意来找父亲说道评理。父亲微笑着耐心倾听,最后乐呵呵地把脸红脖子粗的两个人给劝服了。
  父亲常教导我们:“别人敬一尺,咱要当成十丈来还。”他的言传身教给了儿孙后代最好的家风传承。听母亲说,当年媒人一再打包票保证父亲的为人,母亲嫁过来才知道“验家”时看到的碗筷被褥全是借来的。但是父母白手起家,硬是凭着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大家子人,拉扯我们姐弟四个长大成人。
  即使生活再清苦,父母仍不忘感恩。每年春节和八月十五,都会差遣我们去探望那个把母亲“骗”来的田家奶奶。父亲感慨地说,当时没有田家老奶奶,就没有咱这个大家庭,我们要感激一辈子。
  我时常忆起和父亲生活的点滴。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,我步行去三里外的邻村,返程时远远地看到父亲推着自行车在村头等候的身影。我心疼地埋怨他,父亲笑笑,载着我吃力地蹬着自行车。回到家,父亲呼吸粗重,剧烈地咳嗽起来。
  我后悔不该累垮了父亲。没料想这一次,竟然是父亲最后一次载我。三个月后,当父亲被确诊患了绝症,那一刻我肝肠寸断。我亲爱的父亲,胸腔内的巨大肿瘤压迫着他疲乏无力,而他默默忍受着坚持载我回家,只是担心他的女儿走多了路,脚会疼!
  直到那年除夕夜,我仰望着星空,在深邃的天幕中仿佛看到父亲的身影,他温和地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地生活!那一刻,我如梦初醒,慢慢从低谷中释放出来。
  我相信,父亲并未远离,他始终护佑着我,像一座永恒的灯塔拨云散雾,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。父亲的爱,将一直如阳光普照,温暖着我的心扉,滋养着我成长的人生岁月。

  作者简介:范学伟,女,爱好文学、朗读,现就职于区人民医院。